最近看了一部韓劇影集《我是遺物整理師》,比起一開始的預想好看,總共十集的內容,分別講述著八個故事,其中有兩集特別讓我印象深刻,這樣的故事軸心總是能夠打動我,很感人。
看完整部影集,雖然看似無關聯的八個故事,但是細想一下就會發掘它們之間緊扣著一個主題,就是關於「情感的傳達」。八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講述著一個死亡的事件,是生死離別,不過那些生命的消逝都帶著未傳達的心意,未說完的話,可能是沒有勇氣說、沒有機會說、抑或是來不及說的。還算幸運的是,透過可魯與爸爸遺物整理師的角色,那些隱藏著的真情最後都有找到收信人,原本是遺憾的那些都成了收信人心中的真善美,化作愛的養分,連同逝者的那份,重拾勇氣用溫暖澆灌著更多的生命,在這過程中,遺物整理師是一個橋樑,遞件的差使,把原本沒有名和姓甚至不知道地址而散落在郵務袋中的包裹與信,透過少數線索的抽絲剝繭,拼湊出收信人的身分與要傳遞的訊息。
“It is only with the heart that one can see rightly.”這是看完影集之後我腦中浮現的連結,《小王子》裡頭的一句話,「只有用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只要是關於「心」的一切是很抽象層次,彷彿跨到了另一個次元一樣,無形且充滿神秘未知,這也顯現出「用心看」確實不太容易,大多的時候,人們還是更傾向「看到即相信」的眼見為憑(Seeing is believing.)那是浮在表層最容易攫取的,毫不費力,不用去探究解讀包藏在裡層的真與實,或是去思索哪個詮釋才是正確的,以語意學的角度來說,「眼睛的看」是surface structure,而「心的看」是underlying structure, 而表層與深層的中間就是發生misinterpretation的所在。舉影集中的故事為例,兒子看到媽媽的提款紀錄以及壓在床底下的一張張50000韓元,就隨口脫出「老太婆背著我們亂花錢」;又如曹尚久在幼時的一次生日因為等不到哥哥說好帶他走的承諾就覺得哥哥忘記他拋棄了他。提款紀錄以及被放鴿子都是表面所見,事實證明僅以表面所見所做出的推斷不見得能夠看見事情的全貌,直到看到媽媽為了紀念兒子領到的第一份薪水而一直保存完好的保暖衛生衣以及哥哥的尋人公告還有堆放在儲藏櫃裡一年一雙的Nike球鞋,才分別讓兒子和尚久回想起媽媽想要幫兒子買西裝的愛子心切以及哥哥想要幫弟弟實現願望的承諾,正是所保留下來的遺物讓兒子和尚久能夠從表層所見再往裡走一層用心去看,進而領會至親想要傳達的心意。
所謂用心看不是說心真的有眼睛,心的「看」是一種感受與理解,是一種長時間的認識,從一個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待人處事的個人風格、或者是對自己有過的疼惜,你/妳可以比較準確地描繪出一個人的全貌,然後再針對一些表層所見去做比較貼近事實的推斷,當一個人會說「我相信他/她不是這樣的人」,某種程度來說這個人對於口中的那個他/她應該是有一定信任與深入的理解,那個他/她想必也會感到欣慰,終究還是有人真的懂得,當然也有少數可能是這個人真的把信任錯付他/她了,以為對他/她的理解其實是虛非實,不過話說回來對一個人的了解絕非一時半刻的事,而是長時間的觀照與烙印,要說完全錯認,我還是寧願相信機率很小。
情感的傳達,需要有寄信的人還有收信的人,情感能否真正傳達出去,寄信人要有誠心實意是首要必須,再來還要有一份勇氣伸出手把心意遞出去,收信人也要真的能夠心領並珍惜這份情感,投以溫暖的回應,那麼就不會流於揮空以及漏接的球,而能一來一往讓情感綿長。雖然影集裡的故事一開始真的多半是信息揮空與漏接徒留遺憾與傷感,但是可魯與爸爸就是現代版的Hermes,透過遺物的整理拼出逝者的心意,再傳遞給正確的收信人。遺物是故事的開端,從一個人收藏保存的東西可以看到一個人情感的託付與堆疊,是對時間的尊敬、對歲月的珍惜,在轉瞬即逝不可逆的時空裡,記憶是唯一可靠的陪伴,證明我們認真熱血真情的活過,而那些物便是喚起記憶的那把鑰匙,一旦記得了,就是永遠了。
P.S. 如果之後有機會看第二次再來探究可魯每次在進行遺物整理時聽的音樂是否有什麼選擇上的特別之處,有時候是德布西的《月光》,有時候是蕭邦的《夜曲》,有時候是巴哈的《前奏曲》~而且意外發現巴哈的《C大調前奏曲》原來這麼好聽,原本不太喜歡練巴哈的練習曲,但是聽到《前奏曲》突然想彈了起來,收入琴單裡,有空來練!